媒体轻院

媒体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轻院 >> 众望新闻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实践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23作者:众望新闻 来源:众望新闻

以下内容为正文: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内涵特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实践逻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属性。截至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仅有20余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且均为发达国家。我国作为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世界大国,人口基数巨大、区域差异明显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将要以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实现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必须兼顾体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和整体实力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客观事实,充分激发巨大人口的红利与优势,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首创精神与创造伟力,坚定不移推进全过程和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基本国情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精准扶贫、攻坚克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国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然而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并非一蹴而就,仍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统一于人类的具体实践活动。近代以来部分国家从强盛走向衰退的实践证明,没有丰富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是短暂的和衰弱的,没有丰富精神基础的现代化是空虚的和精利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既要不断壮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持续丰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生活,一以贯之深化精神文明培育创建,努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人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获得长远发展。在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竭泽而渔、一味索取,依靠牺牲自然环境换取资本原始积累的行为和教训比比皆是。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也是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式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从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殖民战争到现在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欺软怕硬、恃强凌弱的掠夺本质一览无余。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从来不依靠剥削压迫和侵略行径来实现自身发展,而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赢得自身发展。

伟大蓝图已绘就,奋勇前进正当时。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起点,让我们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属性、本质目标、内在需求、必然选择和根本保证等五大方面内涵特征和实践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奋力书写新时代的赶考答卷。(作者: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惠才贤)

来源: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

Copyright ©gzqy.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0003953号-1

贵公网安备 52990002000248号

贵公网安备 52990002000249号

访问人数:

官方微信

学院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云安路1号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新城校区

电话:0851—88506060

邮箱:gzqgzyyx@163.com

网站管理单位: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